close

        食道弛緩不能症病患主要的症狀為吞嚥困難、胸痛、嘔吐及胃酸逆流。

導因是下食道括約肌處的抑制性神經元功能喪失,造成下食道括約肌持續收縮無法放鬆,

進而造成食物堆積在下食道而導致嘔吐逆流等症狀

診斷的工具包括胸部X光、鋇劑食道攝影、內視鏡、食道括約肌壓力檢查等。

雖然此疾病相當少見,但食道弛緩不能症卻是所有食道運動功能異常疾病中治療成績最好的一種。

        治療的方式包括藥物治療、肉毒桿菌注射、氣球擴張術以及手術治療,這些治療的原理皆在於降低括約肌的張力

除了手術治療外,其他的治療的效果皆為短期有效,因此病患必須反覆接受治療。

肉毒桿菌素注射是利用胃鏡操作將之注射在下食道括約肌,藉以麻痺括約肌而使原本緊縮的肌肉鬆弛,使食道通暢。

這個治療的缺點在於肉素桿菌素的葯效會隨時間降低,因此,每三個月到半年就須注射,否則又會回復原本狀態。

氣球擴張術是利用氣球壓力將下食道括約肌處的肌肉強行撐裂,效果個別差異較大。但有造成食道破裂的可能

        外科治療方式是治療食道弛緩不能症最有效的方式賁門肌肉切開術1913年發表,

將食道下括約肌縱向切開至黏膜層,往下延伸至胃部約一公分,往上則至下食道括約肌以上數公分左右,

傳統手術可以開胸或是開腹的方式進行。賁門肌肉切開術成功治療食道弛緩不能症狀的圯例約為80%90%

        第一篇以腹腔鏡進行賁門肌肉切開術的報告於1991問世,自此之後使用胸腔鏡或是腹腔鏡進行食道手術便成為一種新的治療趨勢。

由於傷口變小、復原變快,住院日數變短、手術安全變高,病患較願意接受手術治療。

相關報告指出自從使用腹腔鏡手術來治療食道弛緩不能症以來,氣球擴張術或是肉毒桿菌注射的使用率已相對減少

此外,數篇前瞻性研究比較傳統開腹與腹腔鏡賁門肌肉切開手術的優劣,

結果顯示儘管腹腔鏡手術所須時間較長,但疾病治療之整體結果上與傳統開腹並無差異,

但病患卻不必受到大傷口的痛楚及較長的住院時間,因此仍建議使用腹腔鏡手術方式進行治療

        然而不管是胸腔鏡、腹腔鏡或是開腹手術,術後最常見的併發症就是發生胃食道逆流,

改良式的術式減少延伸到胃部的切開範圍,可以有效地減少術後胃食道逆流症狀,發生率可降到10%

目前為止,腹腔鏡賁門肌肉切開術已被認定成為食道弛緩不能的標準手術方式

不過是否需加上抗逆流手術來預防胃酸逆流,目前醫界仍然沒有共識

不過研究証實增加胃折疊抗逆流術並不會降低解除食道弛緩不能症狀的成功率,但卻可預防可能的胃酸逆流。

        接受治療成功的病患,可以恢復正常的生活作息,

但因為食道弛緩不能的病患得到食道癌的比率仍高於正常人,所以胃鏡定期檢查仍是必須的

----------------------------------------------------------------------------------------------------------------------------------------------------------

吞嚥障礙復健方法

http://www.chimei.org.tw/main/right/right01/cmh_department/59090/%E8%A1%9B%E6%95%99%E5%96%AE%E5%BC%B5/%E7%9B%B8%E9%97%9C%E8%A1%9B%E6%95%99%E5%9C%96%E8%A7%A3%E6%89%8B%E5%86%8A/%E5%90%9E%E5%9A%A5%E9%9A%9C%E7%A4%99%E8%99%95%E7%BD%AE.pdf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島樂園 的頭像
    小島樂園

    小島樂園

    小島樂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