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嚥包括主動和反射動作,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
(一)口腔準備期:能辨識食物接近嘴巴及置入口中的感覺,而後在口中攪拌及咀嚼食物,並將其黏稠度調整至適當程度以準備吞嚥。
(二)口腔期:舌頭開始將食團後送至舌根,準備啟動吞嚥反射。
(三)咽部期:吞嚥反射被啟動,食團移至咽部,此時喉部上抬、會厭軟骨蓋住氣管、聲帶閉合,避免食物掉入氣管。
(四)食道期:食道蠕動,食團慢慢進入胃部。
何謂「吞嚥障礙」?簡言之即「食團由口腔到胃部的移動過程中出現問題」。
此外還包括準備吞嚥時,所有感覺上、動作上及行為上的困難,
例如: 無法辨認食物、食物置於眼前卻無法意識到自己即將進食、無法對食物產生應有的生理反應(如:分泌唾液以利咀嚼吞嚥)。
長期或嚴重的吞嚥障礙,易導致營養不良、脫水或吸入性肺炎,甚至可能使病患面臨生命危險。
吞嚥障礙的對象並不限於特定年齡層,從新生兒到老年人皆可能發生,
造成的原因可能為先天異常、生理構造缺陷、中樞或周邊神經損傷、正常老化、失智症、心因性問題、接受頭頸部放射治療後導致相關肌肉纖維化等。
發生型態可能為突發(如:腦傷、腦血管病變所致),亦可能是隨著時間逐步惡化(如:退化性疾病、惡性腫瘤等)。
吞嚥障礙可能出現一個或多個症狀,如:無法辨識食物、難以將食物置入口中、難以控制口內的唾液或食物、
在吞嚥的過程或吞嚥後出現嗆咳、常在進食結束或結束後不久咳嗽、反覆性肺炎、不明原因體重減輕、
說話時出現濕濡聲、進食中或進食結束後,咽部或胸腔分泌物增加、病患自覺吞嚥困難等。
每個病患吞嚥困難的程度差異性很大,雖然家屬都期望患者能儘快由口進食,但基於安全考量,還是建議先尋求專業評估後,再決定是否可以由口進食。